在人生的舞台上,我们每个人都在试着“杂耍”自己的角色。我们努力工作、追逐梦想、维持关系,同时尽量不让任何一个“球”掉落。然而,正如演员兼喜剧人 Josh Green 在一次TED演讲中所分享的那样——真正改变他人生的,并不是他成功地抛接三颗球的那几秒,而是那次“掉球”的瞬间。
在那一刻,他发现了关于成长、失败与勇气的深刻真理。

一、从“假装会杂耍”开始的成长旅程
Josh Green 的故事看起来像喜剧,却很有象征意义。他小时候梦想成为演员。那时的他单纯又充满希望,还没有被“你不够好”“你不够聪明”“你不够漂亮”这些评判淹没。直到长大进入演艺圈,他才听到越来越多的否定:
“你还没准备好。”
“你不符合形象。”
“你不够好。”
这些声音慢慢钻进了他心里,变成了内心的自我怀疑。
当他接到第一个试镜电话时,代理人问他:“你会杂耍吧?”他下意识地回答:“当然会!”——然而他其实完全不会。
于是他向朋友求助,临时抱佛脚,从傍晚练到深夜,只学会了五秒钟的笨拙杂耍。第二天他走进试镜室,面对的是一群能同时抛六个球、还在聊天的专业杂耍演员。那些自我否定的声音再次袭来:“你不属于这里。”
但他仍然选择上场。
五秒钟后,球掉了。
他尴尬地捡起球,强颜欢笑继续。
试镜结束,他确信自己“搞砸了”。
没想到第二天,电话响了——他被录用了,角色的名字是:“愚蠢的小丑”。
他以为那次“掉球”是失败的象征,却没想到,那正是他被看见的原因。
二、那些让我们止步的“声音”,其实并不属于我们
Josh 在演讲中说:“没有一个孩子出生时就觉得自己不够好。”
这些声音最初来自外界——老师、父母、朋友、甚至偶尔的批评者——他们的言语在我们心里慢慢定居,变成一种“内化的怀疑”。
心理学上,这被称为“内在批评者(Inner Critic)”。我们常被它牵制,害怕尝试,害怕丢脸。
但正如Josh所说,那些声音不是你的。
它们只是别人的评判,被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真相。
更重要的是,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声音。
正如他提到的:
“连试镜官都有自己的怀疑,他们也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找对了人。”
史蒂夫·乔布斯(Steve Jobs) 曾说过:
“没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直到你把它给他们。”
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——在探索的路上,谁都没有绝对的确定感。我们害怕失败,其实只是因为我们误以为别人都比我们更确定。
三、成长从来不是一跃而上,而是从“安全的小步”开始
Josh 并不是靠一次勇气就彻底翻转人生的。他在演讲中坦言:
“我当了两年的背景演员,只能在镜头后走来走去,确保不吸引注意力。”
他从最安全、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练习,从“树”的角色走到“弄臣”的角色,直到慢慢积累起信心。
心理学家 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 Dweck) 在《Mindset》中提出“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”:
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人,更有可能持续进步。
Josh 的经历正是这种思维的体现。
他没有一开始就成为主角,但他愿意从背景开始;
他没有彻底消除恐惧,但他选择在恐惧中出现。
成长并不是没有害怕,而是即使害怕,也依然走上舞台。
四、说“是”的力量:不要让别人过上属于你的生活
Josh 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:
“如果那天我没去试镜,节目依然会继续,只不过,另一个人会过上属于我的生活。”
这句话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不得不问自己:
有多少次,我们因为恐惧,而把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?
“我还没准备好。”
“我还不够好。”
这些借口其实只是延迟人生的缓冲语。
而真正的转折,总发生在我们鼓起勇气说“好”的时候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的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会因为一次成功的尝试而显著提升。换句话说,每一次“去做了”的经历,都会削弱内心那个怀疑的声音。
五、失败,是最好的信号
演讲的结尾,Josh 总结道:
“当你听到那个声音说‘你不够好’,那恰恰说明你正在做对的事情。”
这句话,几乎就是成长的终极真理。
失败不是敌人,而是成长的坐标。
只有在挑战中,那个“觉得自己不够好”的声音才会被唤醒。
哲学家 尼采(Nietzsche) 曾说:
“成为你自己,需要经历痛苦的重生。”
我们无法在完全安全的环境中蜕变。掉球、丢脸、犯错,这些并不是人生的偏差,而是必经的章节。
正如Josh所说,“掉球”听起来像是坏事,但那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时刻之一。
六、下一次,你也许该“掉一次球”
我们太习惯于追求完美,却忘了不完美才是人性的底色。
那些不确定、害怕、尴尬的瞬间,恰恰是成长的门口。
所以,下次当你听到那个声音说:
“你不够好,不要出丑,不要掉球。”
请温柔地回应它:
“谢谢你的提醒,但我还是要试一试。”
然后,就去做吧。
也许你会掉球,但也许——就像Josh一样,那正是你被看见、被选中的时刻。
延伸阅读: